(一)轉型期青少年發(fā)展的新問題 1. 自由與現實的沖突 社會對每個人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競爭的壓力在青少年身上也體現得相當明顯。升學、競賽、職業(yè)等都令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壓力感,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不成熟的社會成員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這些要求極大地束縛了天性的發(fā)展。在這些壓力面前,他們也需要緩解和釋放,但是社會和家長、學校的高要求使他們平時不敢也沒有機會有所表現,就只好借助網絡把自我中有些部分體驗成為客體。此后,凡是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它承認接受的行為或經常受到懲罰的沖動分離出來,壓抑人想象的網絡“游戲”中,借此釋放心理的壓力。 2. 個人終極價值的虛無 在新的價值體系確立之前,需要尋找一定的價值填補已經出現的空白。青少年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追求反叛,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方式發(fā)現和檢驗外在的價值信條,但是他們缺乏分辨價值體系的內在客觀標準,在多元價值沖突的時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從而無法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網絡是多元價值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地方,因而他們選擇在網絡中尋找“另類”的快感。 3. 家庭功能改變,人際支持系統(tǒng)失去原來的效用 傳統(tǒng)的順向社會化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向社會化”,即思維活躍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識技術,然后再向兒童和成人延伸。這種狀況使家庭的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不滿足現狀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信息容量大的網絡集中。而代溝的進一步擴大使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心理溝通逐漸減少,相反,相當一部分心理沖突來源于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紛紛轉向網絡尋求情感支持。 (二)網絡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進入網絡后,其中也有一些規(guī)則即“網絡公德”,如同現實的規(guī)則一樣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這種半假半真的狀態(tài)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因為在自己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完全真實的進行,一旦自己厭倦了,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退出。事情的進展和對自己的保護完全是由自己來把握的,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網絡的交際與現實的交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現實的交際對象是既定的。因此,為了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會自我”,每個人都會有所顧忌,基本會如實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狀況。而網絡的交際對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編造的。交流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發(fā)泄或者傾訴自己的苦悶,嘗試網絡交際的快樂以及未曾謀面的想象空間。其次,現實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時間和足夠的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掩飾,更不可能進行虛擬。因為每個實體都希望自己的交際是有效的,而且能夠為自己帶來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現言行不一,就會付出一定的信譽代價,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在網絡中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現實中的個體有時間和機會以對網絡中的自己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造,可以美化和掩飾,即使是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的辨析線索,也難以分辨出來;其次,對于網絡的加工后果沒有現實中嚴重,一旦加工失敗,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跡,或者自己厭倦了網絡的這個角色時,也可以讓它盡快在網上消失,很難有明顯的責任承擔主體。因此,網絡交往的個體較少地體會到現實規(guī)則的束縛,顯得無所顧忌。一旦從感官系統(tǒng)輸入表面價值遭到否定和破壞,其“忠實偏差”(即對感官輸入信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傷害,使之很難在網絡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甚至編造更加不符合事實的“人格”來進行報復。 (三)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獨特規(guī)律 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正處在不平衡矛盾狀態(tài)中,如由性生理發(fā)育導致的性意識萌動,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讓他們感到痛苦而迷茫,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用以證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并借用一定的媒介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網絡就是既時髦又新穎的工具之一。 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我國現在的青春期教育還比較落后,沒有真正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們必然通過別的途徑來解決心中的疑團,滿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色情網站成為青少年光顧的場所,他們對非道德的壓抑往往通過一些被自我認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網的時候通過塑造另一個“我”得以釋放,為形成網絡雙重人格打下了伏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在經歷過以“我”來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識發(fā)展后,青春期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次飛躍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更加關注自我,并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內心世界。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自我評價的客觀指標,在自我認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時而自卑,時而自負;在自我體驗上,容易走極端;在自我設計上,總是搖擺不定。總之,自我意識還不穩(wěn)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師等人的干預。出于對自我的角色體驗需要,青少年總希望獲得與自己有關的新異刺激?,F實中一般的角色游戲由于要受到更多現實規(guī)則的束縛,對于敢反抗、受冒險的青少年而言,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網絡中捏造一個“我”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 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表現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由于身體的發(fā)育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青少年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經常與成人進行反抗和抵觸,同時在心理上閉鎖傾向加強,不愿意向別人傾訴。但是,此時他人仍然對他們有很多依賴,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發(fā)展期間遇到的問題也使他們希望有人來幫助、關心,孤獨和寂寞使他們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導。對于父母的逆反、對教師的反抗、對同學的不信任,使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網絡。極度的敏感令他們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對自我的保護也令他們必須進行起碼的防御。但是,如果態(tài)度上已經超出了尋求理解和防御的程度,長期下去就會增加出現網絡雙重人格的機率。 (一)轉型期青少年發(fā)展的新問題 1. 自由與現實的沖突 社會對每個人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競爭的壓力在青少年身上也體現得相當明顯。升學、競賽、職業(yè)等都令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壓力感,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不成熟的社會成員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這些要求極大地束縛了天性的發(fā)展。在這些壓力面前,他們也需要緩解和釋放,但是社會和家長、學校的高要求使他們平時不敢也沒有機會有所表現,就只好借助網絡把自我中有些部分體驗成為客體。此后,凡是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它承認接受的行為或經常受到懲罰的沖動分離出來,壓抑人想象的網絡“游戲”中,借此釋放心理的壓力。 2. 個人終極價值的虛無 在新的價值體系確立之前,需要尋找一定的價值填補已經出現的空白。青少年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追求反叛,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方式發(fā)現和檢驗外在的價值信條,但是他們缺乏分辨價值體系的內在客觀標準,在多元價值沖突的時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從而無法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網絡是多元價值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地方,因而他們選擇在網絡中尋找“另類”的快感。 3. 家庭功能改變,人際支持系統(tǒng)失去原來的效用 傳統(tǒng)的順向社會化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向社會化”,即思維活躍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識技術,然后再向兒童和成人延伸。這種狀況使家庭的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不滿足現狀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信息容量大的網絡集中。而代溝的進一步擴大使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心理溝通逐漸減少,相反,相當一部分心理沖突來源于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紛紛轉向網絡尋求情感支持。 (二)網絡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進入網絡后,其中也有一些規(guī)則即“網絡公德”,如同現實的規(guī)則一樣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這種半假半真的狀態(tài)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因為在自己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完全真實的進行,一旦自己厭倦了,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退出。事情的進展和對自己的保護完全是由自己來把握的,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網絡的交際與現實的交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現實的交際對象是既定的。因此,為了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會自我”,每個人都會有所顧忌,基本會如實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狀況。而網絡的交際對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編造的。交流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發(fā)泄或者傾訴自己的苦悶,嘗試網絡交際的快樂以及未曾謀面的想象空間。其次,現實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時間和足夠的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掩飾,更不可能進行虛擬。因為每個實體都希望自己的交際是有效的,而且能夠為自己帶來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現言行不一,就會付出一定的信譽代價,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在網絡中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現實中的個體有時間和機會以對網絡中的自己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造,可以美化和掩飾,即使是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的辨析線索,也難以分辨出來;其次,對于網絡的加工后果沒有現實中嚴重,一旦加工失敗,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跡,或者自己厭倦了網絡的這個角色時,也可以讓它盡快在網上消失,很難有明顯的責任承擔主體。因此,網絡交往的個體較少地體會到現實規(guī)則的束縛,顯得無所顧忌。一旦從感官系統(tǒng)輸入表面價值遭到否定和破壞,其“忠實偏差”(即對感官輸入信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傷害,使之很難在網絡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甚至編造更加不符合事實的“人格”來進行報復。 (三)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獨特規(guī)律 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正處在不平衡矛盾狀態(tài)中,如由性生理發(fā)育導致的性意識萌動,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讓他們感到痛苦而迷茫,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用以證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并借用一定的媒介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網絡就是既時髦又新穎的工具之一。 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我國現在的青春期教育還比較落后,沒有真正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們必然通過別的途徑來解決心中的疑團,滿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色情網站成為青少年光顧的場所,他們對非道德的壓抑往往通過一些被自我認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網的時候通過塑造另一個“我”得以釋放,為形成網絡雙重人格打下了伏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在經歷過以“我”來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識發(fā)展后,青春期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次飛躍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更加關注自我,并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內心世界。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自我評價的客觀指標,在自我認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時而自卑,時而自負;在自我體驗上,容易走極端;在自我設計上,總是搖擺不定。總之,自我意識還不穩(wěn)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師等人的干預。出于對自我的角色體驗需要,青少年總希望獲得與自己有關的新異刺激。現實中一般的角色游戲由于要受到更多現實規(guī)則的束縛,對于敢反抗、受冒險的青少年而言,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網絡中捏造一個“我”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 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表現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由于身體的發(fā)育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青少年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經常與成人進行反抗和抵觸,同時在心理上閉鎖傾向加強,不愿意向別人傾訴。但是,此時他人仍然對他們有很多依賴,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發(fā)展期間遇到的問題也使他們希望有人來幫助、關心,孤獨和寂寞使他們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導。對于父母的逆反、對教師的反抗、對同學的不信任,使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網絡。極度的敏感令他們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對自我的保護也令他們必須進行起碼的防御。但是,如果態(tài)度上已經超出了尋求理解和防御的程度,長期下去就會增加出現網絡雙重人格的機率。 都市陽光,讓您的心里充滿陽光! 網址:glgbc.cn 電話:400 777 5880(我?guī)蛶湍?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