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
父母太焦慮孩子愛生病
也許你工作很忙,也許你壓力很大,但千萬別將過多的焦慮情緒帶回家,因為這會讓你的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健康問題。這是發(fā)表在最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成果。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3年時間內跟蹤調查了169名5歲—10歲的兒童,要求父母記錄自己當天的情緒狀況,并記錄孩子的患病情況和體溫狀態(tài)。同時,研究人員每半年會為這些父母進行一次心理健康評估。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具有較高的情緒壓力,存在焦慮或抑郁問題,其子女的患病次數(shù)會明顯高于父母健康的孩子。研究人員分析,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影響孩子,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免疫系統(tǒng),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經(jīng)常感冒、發(fā)燒等。
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孩子健康成長需要有積極樂觀的父母,即使壓力再大,家長也盡量不要將壞情緒帶回家。
父親酗酒會“傳染” 給孩子
美國政府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父親酗酒不僅對自己造成傷害,而且還會把這一習慣“傳染”給孩子。
這份由美國濫用藥物和精神衛(wèi)生管理局提交的報告說,這一結論是在對約1萬對父子進行調查分析后得出的。調查從2002年開始,至2007年結束。報告說,受調查者中,68%以上的父親有喝酒習慣但不酗酒;24.2%的父親在參加調查前一年里沒有喝酒;8%的父親有酗酒習慣。
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12歲至17歲的孩子和有酗酒習慣的父親生活在一起,他們養(yǎng)成喝酒習慣的幾率為38.8%;如果父親有喝酒習慣但不酗酒,那么孩子養(yǎng)成喝酒習慣的幾率為33.2%;如果父親滴酒不沾,孩子喝酒的幾率只有21.1%。
父母常責打孩子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性格
在我國,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的古訓。但事實上,家庭暴力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chuàng)傷和行為的扭曲。
一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雖然幼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來越強,打孩子是對自尊心的嚴重損傷。有的孩子越打越“皮”,從逆反、對抗發(fā)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棄。
二是迫使孩子說謊。有的孩子懾于父母的壓力,表面服輸,內心不服,來個“好漢不吃眼前虧”,學會了見風使舵,看人臉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三是對父母忌恨報復。一位母親驚恐地說:“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來,險些砸在我的頭上。他還恨恨地說,‘走著瞧吧,過幾年再算賬!’想想兒子的話,我的心都涼了。”
四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長對孩子動輒打罵,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經(jīng)常挨打不僅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暴躁的性格,在行為上也是給孩子的攻擊性示范。當孩子與他人相處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時候,很容易產(chǎn)生攻擊行為。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浪跡社會、最終走上犯罪道路與父母的打罵不無關系。
五是使父母喪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個5歲的孩子挨了父親的打之后,指著父親說:“你有什么本事?就會欺負小孩!”父親說:“我打孩子反而讓他瞧不起我,當時真有點無地自容的感覺。”
父母社交生活健康可提升孩子學習成績
英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盡管社會階層、財富或社會地位不同,父母如果社交生活健康,孩子學習成績一般要好于其他同學。英國《泰晤士報》15日報道說,孩子交際能力強,學習成績通常更好,這已為教育專家公認,而設菲爾德大學教授薩拉·布朗和卡爾·泰勒試圖發(fā)現(xiàn),孩子學習成績和父母社交生活是否存在聯(lián)系。
布朗和泰勒選擇3000名家長和他們的孩子作為研究對象。他們研究這些孩子5歲時的讀寫、計算、口頭表達成績,將其與孩子父母的社交生活習慣對比。比較結果顯示,父母善于社交的孩子學習成績比那些父母社交生活較少的同班同學高出1個百分點至4個百分點。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出身之后父母就是孩子們心目中的權威和榜樣,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各位父母多下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