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媽媽帶小嘉到幼兒園報到,老師在園門口向他打招呼問好,小嘉不僅不回答,反而報以敵視的眼神,隨后扭頭就跑。好不容易被媽媽追回來,他卻像瘋了似的亂踢亂咬,賴在地上大哭大鬧。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老師發(fā)現他非常孤僻、離群,既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也不肯回答問題,下課也不和小朋友玩,卻常有攻擊他人的行為。有一次玩積木游戲時,他莫名其妙地打了一個小朋友,受到老師批評后,他一下子鉆到桌子底下,大叫著用積木敲自己的頭。這以后,老師發(fā)現只要他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有這樣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常常鬧得幼兒園無法正常作息。
分析:上述案例中的小嘉是一個有明顯心理偏差的孩子。幼兒心理偏差,指的是幼兒的心理、行為偏離正常的傾向,比如愛發(fā)脾氣、行為古怪、注意力不集中等。幼兒的心理偏差雖然不像成人的心理問題那樣表現出明顯和穩(wěn)定的特征,但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心理疾病。
孩子產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來自于家庭。父母的性格素質、親子關系以及教養(yǎng)態(tài)度等,都會對孩子心理發(fā)育產生影響。如:父母感情不和離,對孩子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使孩子情緒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反過來,過分的溺愛也會使孩子養(yǎng)成驕橫、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外,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做也很容易使孩子情緒壓抑,影響身心發(fā)展。
生活中,絕大多數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輕度的,只要家長改變原來的教育方式,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教養(yǎng)孩子,一般都可以很快矯正過來。
首先,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一個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成長絕對是有好處的。一方面,父母之間保持關系和睦,在孩子面前不爭吵、不相互攻擊,共同擔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另一方面,把孩子當作平等的朋友,與孩子平等地對話,以尊重、理解的方式對待孩子,多一點寬容與鼓勵,少一點指責與辱罵,建立相互信任、相互關心的關系。另外,贊美是消除自卑感的良藥。對待自信心不強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做家務和游戲等的過程中鼓勵、贊美他,激發(fā)他的自我表現欲望,培養(yǎng)他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其次,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孩子出現心理偏差,除了先天性的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后天教養(yǎng)因素所致。如家庭教育不當,父母長輩教育方法與舉措不一致,使孩子無所適從;平時不訓練孩子與人相處,孩子就會顯得過分害羞、怕見生人,在陌生環(huán)境中難以適應;等等。家長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特別要注意孩子日常生活的舉止,從小事抓起,從中發(fā)現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
再次,多學習和掌握科學育兒知識。父母要多了解孩子不同時期發(fā)育的特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調整教育方式。同時多了解一些幼兒心理方面的知識,了解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以便寶寶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尋找合適的方法加以解決。
另外,作為父母,每天應抽出些時間與寶寶交流。不要只局限在學習上,可以就某事聽聽寶寶的看法,也可以通過探聽孩子與小朋友間的關系來了解孩子的想法,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以此來克服寶寶膽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和行為,促進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